老公醫院一個有「經驗」的學長特地來探望,連同老公科裡的2個同事也一起來。期間學長妙語如珠,我們一來一往,笑聲充滿整個病房。
學長2年前也經歷了一段老婆安胎,雙胞胎女兒早產的驚心動魄體驗,所以特地來跟我分享經驗談。
我跟學長說老公在我住院沒多久,就跟我提起大嫂懷胎5週時就開始臥床安胎到29週才生,嘴上不明說,但意圖很明顯的是在激勵我,大嫂既然能臥床長達6月,我也應該要效法大嫂不屈不撓的精神,但這招不但沒激勵,反而激怒了躺在病床上的我,這分明又來唱高調,想折磨我來著嘛!
聽完大家都笑了,學長還澄清了原著和轉述者大相逕庭的故事版本,更是覺得老公在聽的時候,到底是置若罔聞,還是心不在焉,除了大嫂有安胎,最後也是早產以外,其他細節通通不一樣!
原來學長的老婆是出血的問題,前後住了2次院,每次都將近1個月,但大嫂的狀況稍好,她是可以下床的,不像我吃喝拉撒睡全都只能在病床上。第2次出院回家1週後就破水了,因為是雙胞胎,加上之前一直有出血的問題,所以醫生建議直接開刀比較安全,所以大嫂在第29週就生了。
在大嫂住院期間,白天有媽媽來幫忙,晚上學長就以醫院為家,親自照顧大嫂,跟著大嫂前後也是住了將近2個月。我笑說老公只來了一天晚上就快倒地不起了,搞得我只好趕快請看護,免得躺在床上叫天天不應,叫地地不靈的,明明有學長這麼好的標竿當模範,怎麼老公就是無法好好學習,還反過頭來明示、暗示我要效法大嫂,語畢大家又是一陣哄堂大笑!
學長的2個寶寶出生都只有1000公克多一點,在保溫箱住了大概2個月,學長說卸貨了媽媽輕鬆,但接下來的日子是另一種難熬和折磨,因為早產的寶寶很多器官都還沒有發育完成,在照顧期間不時會接到通知,一下是心臟沒長好,一下又說腦室腫大,一下又是眼睛有問題,要做雷射手術。偏偏那麼小的寶寶手術只能全麻,你就會看到寶寶的身上插滿了管子,有原本就在的鼻胃管,加上麻醉和點滴的管子........林林總總一大堆,父母在一旁看了,什麼忙也幫不上,想代為受苦也沒法子,只能撫著心,心痛啊!
早產寶寶的餵奶方式是用鼻胃管,1C.C.、5C.C.這樣在餵的,如果有媽媽的母奶當然最好,沒有的話,醫院會準備早產寶寶專用的高熱量、高蛋白配方奶,為的是要把寶寶趕快養大。我很擔心剛生產完的幾天初乳很少,想讓寶寶盡量都喝比較營養的母奶,已經預約好專業的乳腺按摩師,雖然所費不貲,二堂課100分鐘要價$4750,但如果奶水在頭幾天就能因此多一點的話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中國附醫在兒科照護方面是很強的,這點老公和學長的說法是一致的,如果連中國附醫都照顧不起來的寶寶,到其他醫院大概希望也不大。所以學長雖然是醫院的醫生,並沒有利用特權隨時進出小兒加護病房,也是在每天二個時段的探視時間,跟著大家一起排隊進去看自己的寶寶。一來是上述所講的原因,小兒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都很專業和負責,二來則是不要給他們壓力,因為每天在無預警的時間就有個院內的醫師衝進來要看寶寶,對照顧的人來說是一種負擔。因此,學長建議我們也是照規定的時間進去看寶寶就可以了,其他的就交給醫護人員,不用過於擔心。
平常聽老公聊起醫院發生的事情,特別是醫病關係的惡化,對於學長講的這層道理,我們都是很能理解的,所以對於主治醫師的建議和作法我們一向都很尊重,除非有特殊狀況,否則是不會去挑戰或質疑醫護人員的照護方式或準則的。再說西醫是隔科如隔山,雖然不同科別的醫師都有基本的醫學知識,但說起專科,真的還是要以該科的醫師說的為準。
聊著聊著也差不多進入尾聲,學長冷不防說出他今天真正的來意,他說今天來真正的目的其實是要勸我再繼續撐下去的,免得寶寶這麼早出來,跟他們一樣要經歷一段不知盡頭何在,每天走在鋼索上提心吊膽的日子,我聽完哈哈大笑,開玩笑直說這根本是我老公派來的說客,急得學長和老公的同事連忙迭聲否認,還幫老公說了好些好話。但我也跟學長說,這些經驗是最真切的實務臨床解說,比專業的醫學說明來得深刻又動人,經過他一番精闢的解說,我也不需要會診小兒科醫師了
但因為時程、主治醫師的建議和臨床症狀的判斷等各方面的綜合考量,日子也都訂了,我想就是8/1這天了!而且聽夜班的主護說中國附醫的紀錄,在11個月前有一個出生的寶寶只有370公克,照顧到現在已經長成2100公克了,一面驚呼,同時也對中國附醫照顧早產寶寶有極大的信心,我有好的預感,自己和寶寶都會平安順利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