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先預定安胎到28週應該就可以生了,但也許是狀況算穩定,沒有出現宮縮的現象,主治醫師來查房的時候改口也許先撐到30週看看。
從破水的那一週-24週到28週這段時間,寶寶每個禮拜的成長速度是10%,但28週之後,每個禮拜只大1%,在重量無法增加很多的情況下,如果媽媽的心理狀態也不是很好,讓寶寶一直待在媽媽肚子裡的實益並不大,而寶寶滿28週後再出來的身體和發育狀況是相對較安全的,所以一開始是設定到28週,應該就可以生了。
但在媽媽外在的客觀條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,剩餘的就是媽媽的心理狀態了,現在儼然已經成為一場心理戰,端看媽媽的意志力可以強到什麼程度,支撐到哪時候。所以 ,連主治醫師來查房,詢問今天狀況如何,回答還不錯的時候,主治醫師馬上說:「好,很好!明天會更好」!感覺已經不是在治療生理的問題,而是信心喊話的成份居多。
因為主治醫師把生產的時間又往後延了2個禮拜,也就是8/12那週,但老公又很湊巧的8月底要去瑞士開研討會,早先還想跟著一起去,但後來考量那時候距離預產期不遠,擔心肚子太大,行動不方便,所以作罷。後來也慶幸當時沒訂機票,天曉得我會提前破水,哪兒也去不了,只能乖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。
跟老公商量到底幾週要剖腹,只見他沈默了一會兒,接著說:「這件事很難,真的很難」。
看到這樣的反應,心都涼了一半,我也沒好氣的回答:「就是很難,才找你商量,不然我自己做決定就好了」!
「你8/23就出國了,8/31才回來,我是怕要是沒在8/12這週開刀,萬一在你出國期間有狀況,才臨時決定要開刀,你又不在,還是你比較希望我撐到你出國回來,等到33週那時候再生?」
老公說:「我是擔心妳,怕妳撐不住,但32週以前出生的baby,怕心臟和眼睛容易有問題,寶寶在妳的肚子裡待愈久,將來妳也比較不會那麼辛苦」。
嘴上說是擔心我,但老實說,這根本是心口不一的違心論。
人的直覺反應是最準確、最直接的,如果真是比較擔心我的狀況,第一個反應絕對不會是先沈默,然後說這個問題很難、很難,接著再說出剛剛那段話。這擺明了就是比較擔心寶寶太早出來,可能會有一些後遺症,所以希望我能撐就儘量繼續撐,只是這樣的話要說出口,連自己都會覺得說不過去,所以才用這種「委婉」的說法吧!
再說,所謂的寶寶出生如果沒有什麼大問題,將來我也比較不會那麼辛苦,這句話更說明了爸爸平常的日子過得有多麼愜意,小孩的事根本輪不到他操心,該辛苦的、真的有在辛苦的,就只有媽媽一個人。爸爸這個角色壓根兒沒有要同舟共濟,一起分擔照顧早產兒寶寶的想法,生活的大小事,所有的一切都太習慣,也太理所當然都由媽媽一個人承擔。
反觀Wifi一直在認真計算媽媽還有多久時間就會回家,上禮拜告訴他們的是再住院2個禮拜,加上剖腹生產完住的那個禮拜,總共再3個禮拜媽媽就可以回家了,Wifi滿心期待這一天的到來!然而,住院安胎不預期的至少要再增加2個禮拜,這對Wifi來說無疑是五雷轟頂,剛聽到的時候完全無法接受。
Fifi一向就比較理性冷靜,很快的就平靜下來,但對Willy來說就比較難接受了。記得前些時候,我們還約定好,等我出院回家,傷口也復原以後,晚上要陪他們2個一起睡1個月,再加半個月,可見這段媽媽不在家的時日,對他們來說有多空虛!
看看時間Wifi也差不多該回家洗澡了,老公跟Willy說:「等一下爸爸在車上再跟你解釋為什麼媽媽要再多住2個禮拜才能回家」。只見Willy撇開頭,閉上眼睛,嘟著嘴巴,絲毫不領情的說:「我知道啦」!
我想不管是誰,包括只有7歲的Wifi都明白,baby在媽媽的肚子裡待得愈久,出生的時候當然就愈大隻、愈安全,但對孩子來說,他們希望的是媽媽趕快回家,只要弟弟是安全的,最好早點出生,媽媽愈快回家愈好 !
就我自己單方的想法,當然會希望在老公出國前就先生產,不然他這一去就是9天,萬一剛好在他出國期間有狀況必須開刀,我豈不是得自己單槍匹馬赴會?老實說,剖腹產的痛苦不只在術後,躺在產檯上接受手術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。為了不讓寶寶受到麻醉藥劑的影響,雖然生Wifi的時候,阿嬤一直告誡我,打了半身麻醉,等生完後腰就會常常痠痛到像不是自己的,但在媽媽心裡,baby的身體健康永遠排在第一位,即使阿嬤言者諄諄,我最後當然還是選擇了半身麻醉。
為了避免細菌滋生,手術室的溫度一向特低,躺在鐵製的產檯上更是冰冷加劇,選擇半身麻醉,首先第一面對的恐怖事就是有一根很粗的針會從脊椎骨打進去,讓下半身暫時失去知覺,但意識是清醒的。也就是說,當醫生拿著手術刀在切割你的肚子,一層層往更深處切去,扒開你的肚子,取出寶寶,接著縫合傷口時,整個過程全都清醒的感受著,這種恐怖的感覺想到要再來一次,還是忍不住全身發抖。
因為老公同樣是醫院的醫師,所以雖然是剖腹產,他也可以在手術室裡陪產,在這種可怕的時刻裡,有老公陪伴的重要性自不在話下,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希望在老公出國前,如果寶寶狀況也可以的話,乾脆就先生了。畢竟再堅強的人,還是有軟弱的時候,想到要一個人躺在冰冷的手術檯上,承受整個手術的過程,術後至少3天無法動彈、傷口撕扯的疼痛,還有餵哺母奶的艱辛和心理煎熬,我自己都覺得無法跨越重重心理上的障礙。
唉~~既然身為母親的角色,只要寶寶和媽媽自身的利益有衝突,哪個媽媽不是以自己的孩子為最先考量,這是天性,無法改變的天性!完全毋需第三人特別提醒或交代,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些同理心的對待,否則那種被人無視死活的感受實在是糟透了!
雖然心灰意冷眼神死,但婚姻生活就是充滿著無數的妥協和無盡的忍耐!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現實生活!
Cet's La Vie!